集數列表
●第五觀叫寶池觀,經文第三十五頁。【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樹想成已 次當想水 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 一一池水七寶所成 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 分為十四支 一一支作七寶妙色 黃金為渠 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 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 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 其摩尼水流注華間 尋樹上下 其聲微妙 演說苦 空無常 無我諸波羅蜜 復有讚歎諸佛相好者 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 其光化為百寶色鳥 和鳴哀雅 常讚念佛 念法 念僧 是為八功德水想 名第五觀 作是觀者 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十四來講,五根、五受、男、女、意、命,經典裡面教我們由這個十四根流入清淨,即是轉十四根,轉十四根 就不是世俗根,因為我們今天是從世俗的十四根裡面,要轉為清淨的十四支匯入西方極樂淨土,而這個水呢?是從智慧珠王流出來的,佛建構起這樣的智慧溝渠,讓我們眾生轉入清淨覺海。我們故發菩提心,轉這十四,轉得過來就是趣淨土,就是從佛給予我們的佛跟法來轉我們的俗體。
●經典裡面七八,七覺支八、八正道,七覺支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八正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我們用八正道的生活,七覺支的內涵,在世間裡過這叫七八行,如果一個佛弟子他已經會走到七八行,他幾乎生命都是在一個圓滿跟一個覺醒的狀態。他的八正道的生命行為是一個不錯謬的,七覺支是拿所有藉緣、藉境來啟發,成就菩提。
●唯識家說,眼識乃至末那識與第八識阿賴耶識,相互為因果。我們是生存在這樣的世界中,我們是在這樣的意識結構中,是用眼耳鼻舌身意跟末那識,然後以八識為它的種子參考,或是倉庫參考,然後互熏。所以即七轉識與第八識,於能生,所生及能熏,所熏中互為因果,能生,所生為種子生現行之關係時,第八識為能生之因,七轉識為所生之果,又能熏,所熏為現行熏種子之關係時,七轉識為能熏之因,第八識為所熏之果,此等因果為同時,而非異時,這就是七八識它互為因果的狀態,相互超連結。而你如何結案?重點是你如何結案?你如何開脫這個東西?而不是你永遠停留在七八互為因果的狀態,這叫輪迴。或是我們用雜染的八識轉為功德,就是這部經所要講,這個池子的邊緣是七寶結構,所以你要轉為功德水要用七寶去承接它,以七寶成為結構去承接,把這個水給放在裡面,所以表示什麼?你要用七覺分去轉八識。